Pokémon Go是一款免费的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RPG手游,登陆香港后,译名为《精灵宝可梦Go》,此文中将会缩写为PG。除了中国大陆,这款游戏在全球范围已经改变了很多人的日常轨迹,从‘起床上班吃饭下班回家睡觉’变成‘上班前抓抓小精灵,午休前也去抓,下班后也去找小精灵’的日常。
PG的游戏界面上显示的是你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地图(图1【左】)。如果你的身边出现了小精灵,就会在地图上显示小精灵,点击小精灵的图标,就会切换到捕捉模式。通过向小精灵扔精灵球就可以捕捉(图1【中】,但有时小精灵会逃脱)。捕捉到后,就会登陆在你的小精灵收集册中(图1【右】)。
图1: Pokemon Go的游戏界面。图片由本文作者制作。(我混乱的办公桌出镜了)
同一种小精灵,也有不同的战斗潜力(cp值)。通过不停地收集同一种小精灵并将它们兑换为一些精灵糖,你便可以用这些精灵糖来升级你的小精灵。当你的小精灵的战斗值足够高,你便可以到(真的是走到)你周边的道馆(在欧洲,地铁站一般都是个道馆,但道馆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地标建筑)去与其他玩家的小精灵pk(或专业点讲‘踢馆’,图2【中】),。如果踢馆pk胜利成功,你的小精灵将会出现在道馆中等待其他人来pk(图2【右】),更重要的是,你所属的队伍(当玩家进入Level 5后,便可以去任何一家道馆去做一个终生选择:选择哪个队伍,图2【左】)将会占领这个道馆。这只是非常简略地解释Pokemon Go的玩法,其实中间的细节一环套一环,譬如说选择队伍、道馆被不同队伍占领,pk时的经验值、声望都会有不同。
小精灵是随机在随机的区域里出现的,虽然有一定的地域性,譬如或海星更常在海边和河边出现。给人一种「这些小精灵就像是野生动物一样,神出鬼没」,真的是像狩猎的过程——只不过你需要通过手机才能看到它们。而且这些小精灵还会逃跑,所以整个游戏是动态的。
图2:Pokemon Go游戏中的道场设置。图片由本文作者制作。
说到地域性。最新消息有个玩家已经将北美所有的小精灵收集完毕,但还差3个超级稀有的小精灵以及3个地域性的小精灵,其中包括大葱鸭(亚洲)、吸盘小丑(欧洲)和袋兽(澳洲)。(北美限定的小精灵是肯泰罗Tauros)。如果考虑到,大葱鸭和北京烤鸭有关系、袋兽和袋鼠有关系,肯泰罗和美国华尔街那头牛有关系… 仔细一想欧洲限定的小精灵。开发者对欧洲真是恶意满满啊。
图3:地域性限定的小精灵。图片由本文作者制作。
这样的游戏听起来很创新,但仔细一想它似乎只是很多种游戏的结合体,只是多出了一个需要你在现实生活中走到特定位置罢了。这款游戏到底是通过什么征服了全世界各种文化背景、各种年龄层的玩家?
以下内容编译自8月1日的TED博客《The Neuroscience of Pokemon Go》
原文链接在本文结尾。
文/Amanda Phingbodhipakkiya
译/时悦
AR这种游戏形式,让玩家对游戏更有掌控感。
人都是自恋的动物。有研究表明,当我们花更多的精力关注跟自己有关的事情,或者当我们表现自我时,大脑中的多巴胺奖励系统就会被激活,我们因此而感到愉快。
而在Pokémon Go中,玩家是可以完全掌控整个游戏的,游戏体验和他们的现实体验合二为一。在玩使命召唤(Call of Duty)这种游戏的时候,我们只能控制游戏中的角色,但是Pokémon Go利用增强现实的方式让我们融入到游戏场景中去,只要用手机进入游戏,我们就可以自己控制自己的什么时候该到哪里去。我们可以在公园,在办公室,在家里捉到这些小精灵,不分昼夜。每当我们打开手机进入游戏的时候,自我效能感就开始飙升(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因为我们可以意识到,「我可以在现实场景中控制这些虚拟的小精灵」,这样,收集宠物和完成任务所带来的成就感就油然而生,而这又进一步促使我们继续去寻找小精灵,形成良性循环。
每一次捕捉小精灵的过程都是一次新鲜的游戏体验
大脑喜欢新奇的事物。
在第一部分中,我们提到研究表明,当花更多的精力关注跟自己有关的事情,或者当我们表现自我时,大脑中的多巴胺奖励系统就会被激活,因此而感到愉快。而体验新奇的事物也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激活多巴胺奖励通道。在Pokémon Go中,每次捕捉小精灵时,都是在不同的地点,捕捉不同的小精灵。这个过程是新奇刺激的,充满未知的每一次捕捉过程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
所以,每一次捕捉小精灵的过程都会激活多巴胺奖励系统,促使我们不断地去不同地方寻找小精灵,沉浸在游戏之中。
图4:大脑中的奖励系统。修改自TED博客,The Neuroscience of Pokemon Go中的图片。
游戏逻辑符合我们的认知,增强了临场感
研究表明,虚拟体验也可以像真实体验一样激活相应位置的神经元网络。也就是说,现实场景中的捕捉虚拟小精灵的体验和在现实场景中捕捉真实小精灵的体验所激活的脑区是一致的,这让我们感受更加真实。而Pokémon Go与现实的结合不仅仅是在现实场景中铺了一层虚拟小精灵的外皮,小精灵的属性和真实环境息息相关。比如,我们可以在水边发现一只鲤鱼王,在地铁上抓住一只小拉达(老鼠形小精灵)。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出现相应属性的小精灵。这种设计符合我们的认知习惯,当我们发现这种联系的时候会更兴奋,更有完成感。
这种情绪上的连接更加吸引我们沉醉在这款游戏之中。
更紧密的社交联系让人们感受到更强的互动性
社交需求往往是驱动人们去做某些事情的重要动力。我们总是轻而易举的被周围的人影响着。所以,当你周围的人都在玩Pokémon Go,我们也会受到影响而加入游戏大军中去。在美国,90%以上的18-65岁的成年人都听说过这款游戏。而增强现实(AR)又让玩家之前可以实现基于地点或者虚拟世界的各种互动和合作。如果我们看见一个人行色匆匆,跑到角落里捉小精灵,即时连接就产生了。这种联系不一定基于交流才能产生,通过游戏中的合作和竞争也能推动玩家社交。
从多巴胺到社交互动,Pokémon Go一步一步的在征服着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在游戏中无法自拔。等PG登陆中国大陆了,要不要一起去抓小精灵?
参考文献
本文部分文字编译自TED博客,The Neuroscience of Pokemon Go。原文链接:
赵思家
UCL神经科学学士、计算机硕士、神经科学博士在读
最令人好奇的是好奇本身。已出版《换头术2017?》、《日常神经科学》。
时 悦
LSE 组织与社会心理学硕士、BI员工